《荔枝》说课稿

时间:2024-10-21 07:11:28
《荔枝》说课稿

《荔枝》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荔枝》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荔枝》说课稿1

(第一教时)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时,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三单元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单元的起始课,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2、教学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第一教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也是教学重点②)

本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学习思路。

4、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文中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B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

C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①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仔细地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学情

我认为制约职专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两点不利因素是:

①客观因素: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说明文课,认为说明文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体。

②主观因素:“荔枝”对闽南地区的学生来说,已经太不新鲜了。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一)教法的选择

1、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学习过程由制导向自主和自由学习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点拨法: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选择以上几种教法的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打破教师以教为中心,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几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

2、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本文是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富有诗意的科学小品,又是说明文单元的首篇,利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享受说明文教学带来的乐趣,达到认知水平提高与情操品德教育双重目的。

3、依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这一年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把学生摆在主动探求者的位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自主与合作讨究法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的主体意识。在职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

3、练习法:结合本文课后练习题一、二、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说明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及职专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扫清障碍

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导入新课,激起兴趣(10分钟)

①导语:你们对荔枝真的很了解吗?你们知道吃进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吗?

②明确文体: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灵活的形式通俗简短地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特点:科学性、文艺性

③多媒体展示有关荔枝生态知识(为学习知识目标打好基础)

④作者简介(完成德育目标)

⑤处理生字词(巩固基础知识)

(这样安排可以激发学生 ……此处隐藏14018个字……>(3)在表达方式上,可有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比喻、个性化的拟人等。

《荔枝》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交流的题目是:让预设与生成更精彩。

这是本学期我执教的一节普通的常态课,它对于我的意义在于: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章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荔枝》。作者围绕荔枝写了几件小事,于细微处反映了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表达了作者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文章用笔清新细腻、饱含深情,是一篇感悟亲情,积累语言的好教材。

课前,我依据课程标准年段目标、教材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预设了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确定的重难点为:从课文的细节描写入手,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上课一开始,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母亲,讲一个令自己感动的生活细节。这为后面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带着读书要求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其中,有一个要求是:

结合课文内容将一句话补充完整:这是一位xx的母亲。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避免过于琐碎的提问,让语文课做到简单而实用。后面的学习,都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感悟展开。

学生作了初步的交流之后,再一次默读课文,围绕着“这是一位xx的母亲”读读悟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旁批感受。

接下来进入到这堂课的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批注及课文的相关内容,深入交流所补充的这句话。学生说的比如:这是一位幸福的母亲;这是一位理解儿子的母亲;这是一位勤俭节约的母亲,等等。教学时,我注意了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以及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来进一步体味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最后,我用一段饱含深情的话语唤起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根据文章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课后,我对教学及时作了反思。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注意了充分依托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是因为自己对课堂教学做了比较充分的预设;但我也发现自己在预设教学时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这要从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说起:

学生在读“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时,我说:“孩子们,这个词应该读——处理”。很快,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说:“老师,您说错了。”边说边向我扬扬手里的字典。我感到很尴尬,而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分散了,他们小声议论着。这使接下来的学习一度陷入沉寂。

紧接着就是学母亲端来一盘沙果这段描写,文中是这样写的:“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这段感人的细节,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进行情感熏陶和语言训练的关键之处。

我让孩子通过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然而孩子没有进入状态,只抓出了“一一”、“干干净净”、“几遍”三个词语,感受谈得也不深。面对沉闷的课堂,我有些束手无策,只好让孩子再读一读这段话。但这次读,使课堂有了转机。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我发现了孩子的思维方式:他们知道文章要表现的是母亲对儿孙的关爱,因此他们便抓出了形容母亲行为的词语,而此处更多词句在描写沙果。这些细腻的描写前后形成了对比。你看,作者笔下的沙果,先是“长着疤”、“烂了皮”,后来却是“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红的纹络格外清晰”。作者想通过这些词句传递给我们什么呢?应该不仅仅是经母亲的手,沙果变得可爱了,我还读出了母亲的勤俭,母爱,儿子对母亲的感激。我感觉到自己现在才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于是,我准备抓住这个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来提问,引导孩子与文本展开对话。

孩子读完后,我问:“看看这段话都是怎么形容沙果的?划出有关的词句。好好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很快,举起的小手又像小树林一般了。接下来的教学渐入佳境,学生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感悟着母子之爱,品味着语言的美。

就是这两个小细节,让我对什么是“预设”有了新的认识。我一直铭记着我的导师说过的话:“没有预设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教学,没有生成的教学是忽略学生的教学。”这堂课,我受益于对生成资源的及时把握,但我却忽略了预设的前提是认真研读文本。我想起了最近在网上读到的于永正老师的文章《我怎样备课》。于老师认为,备课最重要的就是钻研教材,而钻研教材首先要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对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拿不准意思的词,要查字典弄明白。知识性的东西,不能有半点含糊。是啊,如果课前自己认真研读课文,怎么会犯读错“处理”一词的错误呢?学生的注意力怎么会受到干扰呢?而那个使课堂有了转机的提问,其实本应该在自己的预设之中啊!是自己对教学不负责任吗?不是,是我的观念出了问题,是对教参、教案的依赖使自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可以得到的现成的东西太多,影响了自己钻研教材的深度、广度与厚度。

这节课,是学生动情的朗读感染了我,使我得以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展开了对话。可这,难道不该是在备课时下的功夫吗?为什么备课时自己没有花点时间把课文认认真真朗读两遍呢?我们告诉孩子,朗读是揣摩课文意境,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好方法,而同时,我们自己却依赖着教参来理解文本。想到于老师备课时有朗读课文的习惯,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自己竟有些汗颜。

充分的预设,是为了生成的精彩。这话没错。但面对着教科书和各种教辅资料,“充分预设”的希望怎么能寄予后者身上?难怪以前自己常感困惑:教学为什么会被预设牵着走?现在想来,大概就是对文本研读不充分,对教辅资料照本宣科的原因吧。

其实,教参上的内容是有经验的教师在认真钻研文本之后,深入思考的结晶,能帮助我们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但如果我们不事先独立研读文本、独立思考,从教参上看到的只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比如一些知识,一些教学设计,而编者有价值的思考你却不一定读得出来。抓住描写沙果的词句感悟,教参上其实提到了,但因为自己没有先独立研读文本,对教参上写到的东西缺乏深入理解,结果也就视而不见了。我深深地意识到,对于教材,我们老师首先要自己把握,少依赖一些别人的、不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让自己真正有所提高。正如万洲区教科所所长付开国在近期《今日教育》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钻研教材,首先要抛开教辅资料,自读自悟。有了真切的感悟,再借助资料增删修补,取其精华,吸收创新。”

对话,是课堂的灵魂。阅读教学是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最为关键的。因此,课堂上,我们才会让学生用心去读书,用心去品味;引导他们去捕捉那些感人的细节,去感受那些平平常常的文字,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让我们老师先走进文本,与作者、与教材编者展开充分的对话吧,因为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我们老师,更应该在课改大潮中做一个思想者!

《《荔枝》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