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学习《秋天的图画》一课,这是一篇图文结合的文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看图、说图、展开想象是必要的环节,也许这几天一直在引导学生诵读有关于秋天的诗歌和文章的缘故吧,学生的表达顺口成章,由此感悟学生的语言的确是只有先积累才能后薄发。
当同学们说到果树和稻田的时候,有同学发现了假山下的小鱼。有的说:“落叶飘到了小河里小鱼当作了遮阳伞。”有的说:“小鱼感到不像夏天那样闷热了,天气凉爽了许多,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了。”
还有的同学看到了远处的小山,远处已经变黄了的树,稻田翻起了金色的波浪。这时张煦阳同学看到了大树下的房子,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些稻田的主人和果农,他说:“房子里的农民伯伯看到丰收的景象心理一定十分的高兴……”
课堂上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静止的图画便拥有了生机与活力,课堂也就闪耀出了智慧的火花。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2秋天是一副色彩艳丽的图画,这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描绘出来的山水画,也是山野对人们一年辛勤劳动的回报,文章用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来赞美创造这一美景的劳动人民。
优美的文章配合美丽的插图,使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自豪之情表露无遗。那么如何让孩子们也体会到这样的感情呢?我觉得那插图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所以在教学时我用插图做引线,再配合课前找的和文章有关的图片,让孩子通过看图和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进行理解,再用反复的不同方式的有感情朗读,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感情。当孩子们理解了这美丽的丰收的热闹情景时,以“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将学习的思路从田野引向人们,使孩子进行思考,寻找创造者一美景的人们,从丰收的景象转到丰收的原因,这样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再让学生说说你想对这些勤劳的人们的话,由此加深了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3《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绘出的山水画,它是山野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
在本堂课的学习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这一句话:“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在教学时,我采用了个性化教学,没有过多的讲解与分析,而是引领学生通过想象,自读自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通过朗读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想象:你们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看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大家怎么为秋天的图画增光添彩?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有的说:“我好像看到粮食水果都丰收了,人们正忙着收获呢。”有的说“好象看到一盏盏灯笼般的梨子。”有的好象闻到了瓜果的香味,有的好象尝到了又大又红的苹果的香甜,有的仿佛欣赏到金黄的稻子在广阔的田野上跳起的优美的舞蹈。接着指导朗读,那么,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或加动作表演读,或表情丰富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体会秋天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喜悦的心情。
最后通过实践活动:“我会读,我会画,我会做”,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把动手动脑结合起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来表现秋天。如,制作秋天的礼物:用落叶做书签,用自己的画作贺卡,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4《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社课标版二年级上册第1课。主要写了秋天丰收的绚丽美景,并由景联想到对勤劳人们的赞美之情。
我和我的徒弟朱明雅老师是这样寻求科学的设计过程的:
沈旭林(以下简称“沈”):新课标强调“阅读是老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行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对话基础上层开的。”
朱明雅(以下简称“朱”):那么应该在课始让学生多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后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沈:对,一般学生会说出:“秋天的美景”和“大雁排成‘人’字南飞”、“是入画了美丽的秋天”等等意思。
朱: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但是假如有学生说“科天不仅仅是美景。也可以是落叶萧条景”,该怎么办?
沈:也应予以肯定,但还需教师引导,比如可以这样引导:“秋天的确是……,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是美丽的,课后再去搜集你感受到的秋天的文章。”
朱:课文以“梨、苹果、稻海、高梁”四景来描绘秋天的美好与丰收,该通过何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呢?
朱:多读体验是不能少的。但怎么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读呢?还要考虑到读的增量,总不能一遍又一遍毫无目的地读!
沈:我在反复读课文时,有了多种体验:色彩美──金黄、红色、金色、蓝色的天。成熟的美──梨子、苹果、稻子、高粱。描写美──“挂、露、翻、举”描绘出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一种作者的喜爱之情流露其中。这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深入”与文本对话,但怎样“浅出”给学生,应该找一个恰当的载体。
朱:还是让学生带着“你能读出是怎样的秋天”的问题读句子,学生就会把自己独特的感悟表达出来。
沈:对,这样的设计的确能给学生一个多元感悟的空间,同时使课堂也有了更多的生成因素。当学生说感受到秋天的色彩美丽时,教师还要学生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对文中色彩词的强调;当学生说感受到作者描写很独特时,还是要求学生读出这种感悟──朗读时注意文中。灯笼、脸颊、波浪、火把”等比喻物的强调……
朱:个性阅读在这样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感悟理解与情感熏陶两不误。句子的表达方式独特是本文的写作特色,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语言运用的机会,让学生练写秋天的“菊花、花生”等成熟的景物,学生会表达出“菊花绽放多彩的笑容”等句子,说明他们已经领悟课文描写景物的表达方式。
沈:是啊!语文教学在很多时候就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文本中的表达方式是很有特点,靠教师讲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那我们的语文课就会黯然失色。刚刚设计的迁移运用训练是一种“意会”的好方法。而且还可以过渡到下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过渡语:“不仅仅是景物写得好,下面句子更是写得势扭了!”顺势引出句子“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要求学生读这句子,回答你能知道什么?
朱:巧妙的过渡是阅读教学艺术之一。而且过渡后。要学生读句子,回答句子中隐含着的`“秋天大雁排成‘人’字南归”和“赞美勤劳的人们带来 ……此处隐藏8272个字……学生评价时,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句,用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高。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学生是在不知不觉中进步的,学生是每天都在进步的,请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4《秋天的图画》这篇小短文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最后点明中心──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美丽的图画。
学完生字,我让学生拿出笔来,看看课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把它们找出来,在下面画上小圆圈。我在教室里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知画什么?有的画出一整句话。我叫大家暂停,对他们说:“课文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呢?有梨树。”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梨树”然后在下面画上小圆圈。这下,同学们懂了,快速地画出了“苹果”、“稻海”、“高粱”。“把这些景物在图上找出来,标上小红旗好不好啊?”我提出了第二个要求。这个任务同学们都爱完成,很快就画完了,看着图,让他们感觉秋天真得像幅画。第三个要求提出来了:“同学们读书,看到‘挂起’这个词了没有?梨树后面是挂着,苹果、稻海、高粱后面都是什么词呢?能不能用曲线画出来呢?”“能──”学生们兴高采烈。画完了,我紧跟着追问:“梨树上挂起了什么?”“灯笼──”“在灯笼下面也画上曲线,后面的同学们自己就能找出来,我看谁找得快,别忘了画上小曲线啊!”看着一只只小手在书上认真地画着,我说不出地高兴。“同学们画得真好,下面轻松轻松,做个小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接一个词好吗?游戏开始了。挂起──”“灯笼──”“露出──”“脸颊──”……“真好,现在这样,男同学说前边的,女同学说后边的。”一声声稚嫩、欣喜的童音欢快地飞出教室。紧接着第四个求出台了:“我有两个句子,大家比一比,看那个好,记着要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啊。听好了:梨树上挂起金黄的灯笼。梨树上挂起灯笼。两句哪句好?”又是张竞文举起手,他慢条斯理地说:“是第一句好,金黄的是颜色,有了颜色就告诉了我们梨是黄的,我们就像看见了黄色的梨挂在树上。”“真好,掌声鼓励!”“那你们把‘金黄的’这样的词找出来画上括号好吗?”“又做游戏了!词语搭配开始,金黄的──”“灯笼!”“红红的──”“脸颊!”……我高兴地和同学们一起“玩”着,意犹未尽说:“多美的句子啊,越读越爱读,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吧!”又一串带着赞美情感的读书声飞出窗外……
这篇课文的处理我是根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基点去做的。美的文字,美的情景,就要用美的心情去对待,当学生的心情与美的文字形成共鸣的时候,学生的朗读还用指导吗?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不是老师范读引出来的,也不是老师强调读出感情逼出来的。而是文本、孩子、情感融为一体时的情不自禁地宣泄。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我收获到了成功。这样的阅读兴趣盎然孩子们能不喜欢吗?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爱上阅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基于此点,我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方法。我不会忘记这句话:孩子是一张白纸,就看你在上边画什么图画了,我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画。去年教一年级,面对着天真可爱、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们,我时常想起这句话。因此我立志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画出最美的画图。一年级我培养了孩子们预习的习惯,曾有人说,一年级的孩子们不能课下预习,但是我觉得只要不给家长增加负担,教给孩子们方法,他们会做好的。实践证明,我成功了。在学第二册的时候,我的孩子们都能自己完成预习任务了。他们在课下熟读课文,圈出生字,勾出生词,然后认读生字,不会了,翻开课文找到那个生字读课文,在句子中就能认识这字,他们还主动地用各种方法去识字,好到课堂上大显身手——告诉同学们我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个字的!遇到有的同学没有学会,小老师们可就要发挥作用了,他们教得很真。由于有了课下预习做基础,我们的课还不算太赶,在课还可以培养孩子们说话、朗读、写字等能力,重要的是,学生们已经把预习当成了必需要进行的一项活动,他们觉得必须要做。这不就是一种好的习惯吗?这个好习惯的养成,不就是学习过程吗? 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我也是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读书的方法,养成好的习惯。古人说的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的学生如果从小就养成这样的习惯,收获会何其多啊。<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5此文以“秋天”为主题的新选编课文,图文并茂,语句短小凝练,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情绪。而文章不仅仅仅是为了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更为主要的是在赞美创造这一美景的劳动人民。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贴画为突破口,让学生透过看图理解──想象──有感情朗读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朗读展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秋天的美景之后,我以“使秋天这么美丽的神奇画家是谁吗?”这么一个问句,使孩子的感情从欣赏秋天的美景转为寻找创造这一美景的人们。并且以“梨树、苹果树、高粱、稻海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为句式,加深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感情。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是二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透过色彩的搭配,寥寥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的喜悦情绪描绘出来了。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如果是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
在本堂课的学习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这一句话:“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在教学时,我就是采用了个性化教学,没有过多的讲解与分析,而是引领学生透过想象,自读自悟。
在设计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资料的领悟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主张张扬学生的个性,这主要体此刻教师以引导来代替指导,新课程中的教师就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展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潜力,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透过朗读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潜力。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有的说:“我好像看到粮食水果都丰收了,人们正忙着收获呢。”有的说“好象看到一盏盏灯笼般的梨子。”有的好象闻到了瓜果的香味,有的好象尝到了又大又红的苹果的香甜,有的仿佛欣赏到金黄的稻子在广阔的田野上跳起的优美的舞蹈。之后指导朗读,那么,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透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孩子们的用心性更高了,他们或加动作表演读,或表情丰富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体会秋天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喜悦的情绪。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