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贯注》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5-02-05 07:10:54
《全神贯注》的教学反思

《全神贯注》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神贯注》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神贯注》的教学反思1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创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正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白杨》、《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等课堂教学的精品享誉全国。20xx年4月20日,徐州淮海堂,于永正老师又向一千多名老师展示了他新近研究的《全神贯注》的教学。在两课时的教学中,于老师先和学生背诵了几句名言;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继而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积极读书,直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最后让学生写名言,谈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这堂课延续了以往精品的艺术魅力,给新世纪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全面开放。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课始,于老师饱含深情地吟诵着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并告诉学生这段名言对自己的影响时,我莫名其妙:这与《全神贯注》有什么关系呢?

“我听说大马路小学的学生会背很多名言佳句,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后,于老师展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说的那段话,并告诉学生送他们一段名言。听到这,我想:这是于老师设计的又一精彩导入:巧妙找到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抓住文章的动情点切入。

学生围绕这段名言质疑,继而读懂课文,读熟课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自己写名言。听着学生一个个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已不仅仅是《全神贯注》,而是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于老师似乎更理解叶老这句名言的真谛。课文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于老师是借《全神贯注》教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练读书真功,更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认识。因此,将《全神贯注》融入了学生名言佳句的大语境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于是乎,我想由保尔的名言导入,决不仅仅是导入的艺术(当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国上下引发了一场学习保尔精神的大讨论),也不仅仅是课堂结构安排的需要。这一切是不是体现了于老师的语文思想:生活即语文,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功能才能发挥最佳。

二、课堂结构主体化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于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所以于老师教《全神贯注》主要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课堂结构模式朴实、真实但不失情趣,一切从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准确把握学习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有理。我们来看看本课的安排:

第一次读书,学生读了茨威格的话提出问题:茨威格是哪国人?干什么的?罗丹是谁?获成格是在什么时候说这段话的?这时,老师说:“这些问题在一篇课文里写了。”然后发给学生教材,指导书写课题后,学生读第一遍。

学生提出问题,自然急于找到答案,拿到教材读得投入很快找到了答案,课文的故事也大概读懂,由此可见第一次读书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这符合儿童当时的心理。

“如果作为课外阅读,咱们可以下课了,可这是一篇课文,要能有感情地朗读,我担心的不是你们不懂,而是能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们会谈好,生字看拼音。”学生开始第二次读书,这次给了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两遍。师巡视中激励着:“看谁读得最充分”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于老师就是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读好。这次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两遍,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读得如何呢?师安排了第三次朗读——指名汇报读书。这次并不要求学生一顺读到底,”而是在长句处、难句处指导多练,全班参与读好;在生字处,指导写字。显然,这一次读书目的是随文学生率,指导学生将书读得更顺畅。

书读了四五遍,学生基本上能读通顺了,于老师又安排了两组读书比赛。第一组是各学习小组选出一名读书基础差的比(注:师请一位学生选,只是与她耳语请她选朗读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学,并未直接说明,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组是各学习小组的读书组长与老师比。

于老师安排的高明倒不在于比赛本身,而在于比赛之前的准备。第一组比赛前,他让四个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帮助准备参赛的同学去练习(离开课堂),此举大大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练得非常投入。借助摄像机跟踪拍摄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各小组的学生或讨论,或示范,或提示,参赛的学生更是认真地练,虚心地听。以至老师连喊了三遍“回到课堂上”,学生才言犹未尽地回来,还不停地叮嘱本组参赛的同学。这种互助读书,达到了互助相长的效果。

至此,读了七八遍书,大多数学生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结构安排正是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学,遵循母语读书内化的学习规律而安排。

“文贵自得。”咱得自然体会各不相同。学到这儿,于老师又安排了一个更能充分展示个性,体现主体的环节——学生写“名言”。

“其实,名人写名言,老百姓也能写名言,农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老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我们在座的是未来的名人,都能写名言,读了这篇课文,感触很深,也一定能写。比如我写一句:‘啊,干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你们根据这件事,各人也写几句,写好后画上破折号,并写上名字,未来的什么家xXX。”于老师引导鼓励着学生。

数分钟后,一个个名字‘诞生”了。

“最有出息的人是最谦虚的人。未来的诗人XXX。”

“生命是人类的保护神。未来的作家XXX。”

“学问是学与问的结合,只有学和问,才能学好学问。未来的科学家XXx。”(众鼓掌)

“学习是我们的母亲。”

(“怎么理解?师问。“学习能给我们营养,就像母亲哺育我们,给我们乳汁。”)

‘写好一篇作文,也要盖上湿布。”(笑声)师问:“什么意思?”生答:“写好作文,还要修改,干什么事都要修改才能更好。”

“大胆地去做吧!”

“不要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

还有许多经典的“名言”,我们不能全听到,于老师对学生说:“大家把名言送给听课老师,请老师指教。”我只能从那些老师会心的微笑中去想象……

三、教学过程开放式操作……此处隐藏2557个字……为什么罗丹能成为伟大的雕塑家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罗丹的故事,自然地引出课题。导入部分花的时间很短,但效果不错,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这样的略读课文最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以读为本,让学生自由读,默读,快速读等多种方式朗读,在不断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初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结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同桌互说,顾及到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因为在第二段中没有出现“全神贯注”这个词,作者却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把“全神贯注”诠释得淋漓尽致,是个很好的值得学习的段落。本课最重要也是最可能出现亮点的环节就是回报重点句子谈感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让学生感悟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想象说话:你听到了他在说什么?你从文字背后看到了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汇报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亮点: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后退”,他是在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女像,反反复复地琢磨该怎样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把地板踩得吱吱直响,手不停地挥动”,更把罗丹工作时的激动和兴奋刻画得淋漓尽致。“吱吱直响”则说明罗丹浑身用力,非常激动。“他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激动”表明罗丹非常投入,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修改女像的工作中,时间对他来说根本不存在……通过对这些词句的深入理解和对句子的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激情而折服。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就是抓住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针对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一个你敬佩的人。我特别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描写你熟悉的一个人学习或工作时情景,习作中,学生能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写具体。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全神贯注》的教学反思5

近期,我校举行了语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这次赛课活动,我作为一名成熟期教师,也有幸参加了献课活动,现将就赛课活动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 深入钻研教材,定准目标

钻研好教材是备课、上课,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认真、深入、透彻地钻研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准确地设立重点与难点,写出合理的教学预案,并在教学中灵活机智地调整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益。首先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理解编者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全神贯注》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作者的编写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风;二是初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深入钻研教材,还要考虑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前后课文之间的联系。《全神贯注》是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七组课文是以“执著的追求”为主题,选取的是名人和普通人不懈追求的故事,富有教育意义,

本组训练的重点是: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还要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

因此我是这样设定教学目标的:1、自主学习本课生词,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初步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二、找准切入点,达成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人物言行体会罗丹如痴如醉工作的情景,进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课文第二自然段叙述“罗丹一会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象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些语言、动作、神态反映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段。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理解这些内容,体会这种意境有一定难度。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采用硬灌的方法,效果一定不佳。在试讲时,我把重点句锁定在罗丹对着女像自言自语处,试图让学生演一演罗丹,他一会赏钱,一会后退,嘴里会说些什么。但是由于学生对雕塑的知识了解甚少,所以无法体会罗丹会对着女像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更无从体会罗丹如痴如醉工作的情景。

后来改变教学方法,从重点句“他象喝醉酒一样”切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喝醉酒的人是什么样的?模仿一下。再追问“罗丹哪里象?那些动作、神态象?”,学生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后,老师再回扣到主线“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上,问学生“罗丹真的是酒疯子吗?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学生纷纷说是因为罗丹对工作太执著、太专注、太忘我才会有如此痴狂的表现,接下来采用引读的方式,再穿插语言训练“罗丹忘我地工作,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象——他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他唯一没有忘记的就是——”就这样学生抓住人物言行才真正领悟到“全神贯注”的含义,并通过富有激情的朗读,把罗丹工作时的全身心投入、如痴如醉的工作作风表达出来。

三、体现工具性,习得方法

本课是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训练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爱读书并且会读书,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编者的意图。所以我在教学时引入课题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先读阅读提示,了解学习目标,并逐一罗列出来,使学生在学习时能有据可依。

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我还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用“题目扩展法”也可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考虑到本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正好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体会如果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为本单元习作做好铺垫,因此在教学中也有所体现。

不足:

1、对学生关注不够

在教学中,过多的被预设教案所限制,心中想着教案,而没有随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也就是教育机智不足。比如,在引导学生找出对罗丹哪些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体现了罗丹如痴如醉地工作,因为备课时,只把重点句锁定在“罗丹一会上前……手不停地挥动”这部分,所以当学生汇报到二自然其他也能体现罗丹工作态度的句子时,本是正确的,我却未及时给出评价,未置可否,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

2、问题过于琐碎

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时,所提问题比较琐碎。“在罗丹工作室学到什么?”这个问题是有必要的,但接下来“罗丹觉得什么事值得去做?他觉得该做好吗?所以他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其实价值不大,问得琐碎,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3、对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还不够系统

略读课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训练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在本课教学中,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没有体现出来。这也是我困惑的地方,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呢?

《《全神贯注》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