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认识角》的反思
教学《认识角》的反思1课上完了,但思绪却没有完。回想《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1、 敢于放手,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同桌小组交流,使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摆动角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在取舍教材、处理教材的时候,往往内心都要经历挣扎。最后我还是没有直接从书上的主题图中引进,也没有选择从生活中去引入,而是选择了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上,承接上去引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知识的建构。
3 、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富有童趣。
面对二年级的学生,老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要残酷地说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个人魅力剥夺了知识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实在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需要外在的奖励机制及刺激来激发和维护他们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杭州的那次学习回来,我就已经开始在思索这个问题,开始在反思自己那“小丑”般的角色,希望自己能学学他们那慢条斯理,平静中掀起涟漪的教学态度。可在前面的几次试教过程中,可能是自己对内容以及整个教学流程不是很清楚,他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没有真正地去关注学生、倾听学生的语言,整个人置身事外得看着孩子,让孩子们产生了很大的距离感,他们要么不理你了,要么就不敢大胆得发言,弄得课堂死气沉沉,自己也产生了不想上下去的抵触情绪,不欢而散,很失败。所以在开课的时候,我还是选择采用活力、童趣点的方式。效果果然比前几次试教好多了,
不足之处:
1、 不要让课件锁住了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课堂的生成。
在讲授角的各部分名称的时候,由于我的试教以及课前调查情况表明,学生总结各个角的共同点的时候,更倾向于先找出“两条直直的边”。于是,我的课件做起来就是先出示“边”,不料学生先发现“尖尖的点”。本来这是相当好的学生生成的资源,我如果及时得抓住,稍一点拨,一个重点问题就解决了。可由于课件的“死”,让我自己不得不对这么好的资源先弃之不管,真是一大败笔呀!经验总结:其一,提高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让课件更灵活一些。其二,课前考虑得还应该更加全面,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切记,课堂就应该是生成性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好好把握这生成的宝贵资源。
2、 追求更高效的课堂,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来之有道!
追求高效的课堂,一直是我自己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虽然自己也想极力得做到这一点,到由于自己各方面的水平和经验不足,做的还是不能尽如人意。课堂上还是出现了走过场的环节。如折一折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很多反面的例子,我都没有加以利用来巩固教的各部分名称。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把折的角画到黑板上,为的就是引出“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正如曾老师说的,有的时候,并不是说每个环节都要去引的。其实折角真正的意图应该放在巩固角的各部分名称上的。这点,我自己课前本身就定位错误。
3、 让学生们的探究更有意义,不做无病呻吟。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从儿童诞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过停止过探究。而我们教育者所要做的,不过是促使儿童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促使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在《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只有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可是,我们还得思考什么时候应该探究,什么情况下探究是毫无意义的无病呻吟。如课上,让学生在活动角这个环节,让学生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学生能根据你给他提供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思维,在探究中有所收获。而让学生,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就完全没有必要,就算学生的想象力在丰富,想的名字再好听,也没有用,也不会被采纳。因为这些名称都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谁也改变不了。这个环节我就做了无用功。
4、 数学课堂教学的细节成就数学教学的完美
细节决定成败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说法。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我们固然不能说一两个细节的失误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成功,但是最起码我们可以说细节的完美可以成就课堂教学的完美。更何况如果细节的失误太多,也注定了课堂教学的失败。细节虽小,但是对这些细节的处理同样受我们老师自己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和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的制约,真可谓是细节之处见精神。我的课也一样,存在很多细节处理的问题,课完了,我总是在想如果当时自己这样处理该多好呀?可是我们的课堂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要我们在不段的遗憾中不断得进步,积累经验,让我们的遗憾越来越少!
教学《认识角》的反思2《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资料。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必须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透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潜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 ……此处隐藏11210个字……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在教学角时,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画直角,画直角比画一般的角,难度要大一些,两条边的方向不能随便定,只能根据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决定怎么画,有了一定的限制,画直角的方法比画一般角的方法难度加大啦,这时我特别强调学生直角的顶点必须是尖的,直角也有两条边组成,不能沿着三角板画成三角形,另外强调直角符号必须是方方正正的,不要画成弧线。二是在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时,学生不会旋转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验证。所以我通过黑板上演示和课件上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的方法相结合,让学生知道怎么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同时也在比较中得出,这个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但是我觉得要想让每个同学都学会判断、比较的方法,还得让学生亲自操作,在做中学习数学,掌握方法。所以我让学生多次演示,加深理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教学《认识角》的反思13在认识角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袋子里的东西,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尖尖的角。然后,每人用一张圆形的纸折出一个角来,借此认识每一部分的名称。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角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即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围成的图形就是角。
接下来,用活动角和两个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三角板,小组一起合作找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也找到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再引申到实际生活中,从大屏幕的几幅图片中,辨别哪些是直角、锐角和钝角,学生找得也很好。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角来,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有的用胳膊,有的用手,有的用脚,有的用腿,各种各样的角都出来了,一节课就在这样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美中不足的是,老师讲得还是太多。
教学《认识角》的反思14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画面的角及实物角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
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操作具体感知角的顶点和边,了解角的组成,然后通过动手做一个活动的角,从动态中认识角的形状及大小变化,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三、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体现出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自主参与。
四、发挥想象,训练提高。
这节课的练习是我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我让同学们在“蓝猫对话室”里和两位小朋友开开与心心一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增加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比较数学课本表面上的角和课堂练习本上的角,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把练习放在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情境中,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练习八的习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不足:
第一: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学生在判断两个边长不一样便角的大小一样的角时,决大多数学孩子都说这两个角是边长长的那个角大,这时我没有把两个角做成实物的形式从黑板上拿下来,重叠在一起比一比,如果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观的看出角的大小与它的边长无关。
第二: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时候也处理不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时,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学生还不大会用,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教学《认识角》的反思15角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是让学生说明白什么是角,就不够容易。所以教学中我的设计主要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重要理念。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联系实际,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有关角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了让学生收集有关角的信息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在观察教材主题图,找出呈现在各种图形中的角,然后放飞学生的思维,在班上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角,通过三次找角的过程,学生对角的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同时深深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二、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基本特征,重视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涵义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实际了数一数、找一找、摸一摸、认一认、摆一摆等时间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角的表象。通过“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小儿歌,既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角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在亲自活动中,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只和角的两边开叉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虽然孩子的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但是其中的意思学生已经知道了。
四、本节课中的不足。数学课堂的节奏比较快,学生的思维也是比较敏捷的,在备课时我觉得,对学生已经出现的问题已经预设的比较全面,可是当学生回答的问题后,我还是觉得有些应接不暇,直接影响的就是教学智慧的发挥。由此感受,扎实备课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详尽,同时也要对所教的学生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