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

时间:2024-08-27 21:15:17
觉醒年代观后感(汇编15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汇编15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觉醒年代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觉醒年代观后感1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觉醒年代》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真实地再现了一百年前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峥嵘岁月。

上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处于军阀混战、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黑暗时期,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面前。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一群有识之士开始奋起抗争。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有志之士在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达成了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共识。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他们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电视剧《觉醒年代》清晰展现了这一过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聚焦建党风云人物,致敬建党革命先驱。《觉醒年代》突出展现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鲜明、生动地塑造刻画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剧中既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有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更有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做出的流血牺牲……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爱国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此外,鲁迅、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钱玄同等新旧文化阵营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在《觉醒年代》中形成交锋,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物群像。

《觉醒年代》以史为据、以人为本,呈现历史真实,传递爱国情怀,重温党的初心。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核心事件,勾勒大时代,传承大文化,抒写大情怀,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的主题,艺术再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梦想,传递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

《觉醒年代》深深地吸引了我,前后观看了二遍,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建党革命先驱们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折服,为他们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舍生忘死的品格感动;为他们不畏强权人民至上的精神敬仰。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生逢为实现“二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时代,更应脚踏实地,坚守岗位,努力创造性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国制造强国向中国智造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觉醒年代观后感2

最近很火的一部剧《觉醒年代》振奋着许多中国人的心,在书本中认识的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在电视中鲜活了起来,有直言不讳的钱玄同,有点“目中无人”的陈独秀,淡定从容的蔡元培,耿直傲骨的李大钊…每个人的性格色彩分明,也从剧中进一步了解了蔡元培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看着看着也让人为之动容,内心振奋。

本剧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主线,通过开展新文化运动来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中国青年的思想,从而使国家强大起来。剧中会出现一些对立面,如崇尚帝制的辜鸿铭,看似总和陈独秀等人做对,但他并不是不爱国,相反,正因为他内心对于爱国的坚守,才会那么反对新文化运动。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他崇尚儒家思想,认为中国人用心灵体验生活,我们有情感、懂得换位思考,也就是他内心的中国人的精神,而西方是以“头脑”体验生活,而当陈独秀提出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来改变国民素质时,他必然是极其反对的,这种反对也是他爱国的一种表现。至于谁对又谁错呢?无法说明,这跟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接受的教育受熏陶的思想有关,同样是爱国这件事,怎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在剧情第十一集时,我终于抛弃了对辜鸿铭的偏见,他对国家浓浓的爱,对中国人精神的透彻理解,用他所坚信着的方式不断给西方人输送中国人精神,让人感动和震撼,也为一开始对他的不良印象感到自己的片面和肤浅。

像何为爱国,如何救国这样的问题,在没有看到一个理想的新中国前,谁也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有相同思想的人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着,所以才有了陈独秀与胡适、李大钊的惺惺相惜。剧中让我最敬佩的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一种淡定和睿智,他认为只有不同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出更多的思想,他允许并期许着不同声音的出现。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体现着为有学之士的渴望,他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来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甚至不惜伪造履历。正是这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精神,才吸引了大批学界名流,一时间北大人才济济,如夜空中的群星相互辉映,迎来了群星灿烂的蔡元培时代。

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在如今的盛世中依然有着一定思想引领作用,比如在课堂中,老师应秉承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态度,广泛听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不以对错论英雄,而更重视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能力,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或是从别人的观点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恰恰也是21世纪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和我们三观不合的人,也许你会惊讶会质疑会抱怨,但你若没有彻底地了解他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等等容易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的因素,不妨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因为许多问题本身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只是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觉醒年代观后感3

这几天,我废寝忘食地观看完了《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剧中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和陈独秀从1917年在北京大学作文吧任教开始,他俩就不约而同地去寻求一条路:一条可以真正挽救中国的正确道路,一条从根本上革除旧社会弊病的光明道路,一条可以觉醒人们创造新世界的胜利道路。

电视剧一开始,陈独秀、李大钊两人只是在推动新文化的发展,并未真正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了李大钊先生一个新的方向,他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1919年为抵制中国代表在巴黎合约上签字,陈、李两位先生领导了一场从北京崛起进而蔓延到全国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五四运动,这是一场由学生发起使全国人民参加并支持示威游行的运动,它发出了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怒吼。这一刻,无论是学生,是工人,是农民,还是商人,他们都纷纷加入起来,场面宏大,前所未有。而这场运动,让陈、李等人也都意识到,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这个组织来进行暴力革命,推翻旧社会。后来李大 ……此处隐藏10289个字……从实践中变通。新文化好似奔涌的滚滚热浪,萌生的思想、理论和主义,经受着大浪淘沙的考验。文化人的武器是文章和演讲,他们用知识革命去抗争去呐喊,字字句句都强力撞击着腐朽软弱的旧中国,警醒着麻木冷漠的人们。以文化之威力震荡出全民爱国的红色激情,在混沌愚昧软弱的旧年代里唤醒民智、开悟精神,让人们在求知、求好、求变、求兴中,惊觉国之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

文化是集合体。于国,是民族的气节。于民,是个人的勇担。

其一,文化为思想打了一束光,也为好学埋下一粒种子,让人始终朝着美好去。学文化从识字开始,读书识字才能分辨善恶,明辨是非才能探究思考,追寻真理才能创造美好。所以文化总是层层递进,传递恒久的力量。其二,文化把思考建立在学习基础上,使认知更新在辩证上,让人不断壮大自身。宣传普及文化可启蒙大众思想,提高大众素质,只有敢于对美好向往,才懂时代选择的必要,坚定美好信念。所以文化总是带来觉醒,传递昂扬的力量。其三,文化让求知成为对美好的不断追求,在探寻的路途上,学习文化延伸出的触角会扩展求知欲,文化知识会在内心砌起丰富的美好,这些美好筑牢着内心的善良。所以文化总是带来生活里的新发现,传递上和善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是在旧中国,有文化先锋用赤诚涤荡国耻、寻求道路、振兴国邦,集结文化志士凝聚荧光划亮天空,在觉醒年代开天辟地。而今,在这个崛起的时代,中华优秀文化无穷无尽的滋养着、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过去、当下与未来,文化的力量总会引导我们,奔着进步去,向着美好去!

觉醒年代观后感14

顾名思义,《觉醒年代》讲述的是中国觉醒年代时,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历程。它不仅仅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到来,它更是为了让今天的中国人,让当代的青年人回顾党史,不忘初心。

第一集,袁世凯对外卖国,为了当上皇帝,他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签订了日方“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打算复辟帝制。但是他的复辟行经不得人心,爱国青年共同奋起,一片倒袁爱国的声音纷纷涌现。一系列故事便由此展开,《青年杂志》问世,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

纵观前九集,其中可以触动心扉的,当属蔡元培初到北大的就职演说。

当时,蔡元培接受了大总统黎元洪的任命状,正式出任了北京大学的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总的来说,在当时,北大是一所腐败,封建的所谓“大学”。学生们都是富家子弟,大多数人都是一心想当官发财而来此求学,而蔡元培的到来,无疑是犹如一束阳光,照亮了北大黑暗的局面。

在一片掌声欢呼中,蔡元培缓缓走上演说台,他往台下望了望竟作文然也恭敬地向前迈出一步,鞠躬还礼,在此,他与北大的一众师生约法三章:

“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砺德行……

三曰敬爱师友……”

这场著名的演说,简短却不简单。它使北大完成了脱胎换骨,乌云尽散,晓雾将歇,北大已经不是昔日里那个陈腐的“京师大学堂”了,北大,俨然已经成为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还记得演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平时冶游,考试来了,才去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考试结束,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潦草塞责……”

这不正是我的生活现状吗?平日里不务正业,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下课后去操场上无所事事,聊天闲逛。想着离考试还远,应当及时行乐,多快活几天,等快考试了,才嚷嚷着要“考前突击”,临时抱抱佛脚,匆匆翻几页书,考试来了,手忙脚乱地复习一晚,结果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放假了,又恢复成往日游手好闲的状态,之前背过的寥几页书,也都忘得一干二净,这可真是“光阴虚度,学问毫无”呀。

蔡公的这一席话,真可谓是如雷贯耳,激荡人心,这番话真真正正地激励了当时的广大青年。哪怕是我现在读着这些句段,心里都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

现在的我们,还能够在学校中学习;现在的我们,还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现在的我们,还能够有老师和父母督促来学习。学习自然也很辛苦,学习当然也更快乐。趁现在为时不晚,请努力学习吧,切莫耽务了自己,再去耽误他人啊。

希望在数十年后,蔡元培的话依然能伴我左右。

觉醒年代观后感15

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题记

看完老师布置的12集《觉醒年代》后,再次拾起笔来,想在此写写自己对这部影视剧的评价。觉醒年代是由于和伟,张桐,张晚意等一批没有流量的老戏骨主演的,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没有营销,没有热搜,没有词条,就是这么低调的,过了十多天,没有说教,没有无聊,没有为了献礼而拍摄的臭毛病,有的只是慢慢陈述那段历史,那段峥嵘岁月,讲述她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

查找《觉醒年代》相关背景资料时,网页上各种声音众说纷纭,有说其演的不好,有说不符合历史的,这些都仅是表层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仅看一眼就这般评议它未免也太过跟风了吧,经典就是经典,毋庸置疑,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们全国上上下下的人都细细揣摩的影片。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讲述的是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中国红船革命之间近十年的历史,短短十年,唤起了中国这沉睡了数百年的巨龙。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胡适,蔡公,鲁迅等人成为这期间中国人思想之启蒙,他们共同经营着新青年杂志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他们是光,照耀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会终于觉醒了。

看剧的过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细节所打动,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讲话,“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一群日本留学生中斩钉截铁的他似乎象征着中国的意志。还有一幕尤为感人,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立志要靠自己谋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褴褛的他和弟弟却要看人眼色,饱受折磨,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背着两三大袋粮食没站稳,倒了下来,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鲜红的血印折射出当时社会之腐败,处处充满酸臭味的吃人社会,平民老百姓过得连牲畜也不如,延年和乔年啃着发了霉的干窝窝头,身为哥哥的延年尽管生在黑暗中,却一心向阳,碗中的一只小蚂蚁也要将它放归自然,这要是放现在,蚂蚁早被人们碾死了。

剧中无声胜有声的细节片段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但从这些英雄的革命先驱身上,我们都不难发现,它们爱才爱国,不畏惧牺牲,心系革命,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是中国14亿人共同的偶像。

这部剧中涉及众多,革命社会底层的婚姻,友情等众多领域来自那个封建时期的韵味,只有细细揣摩才能悟出来,那时似乎每个人不论底层人士还是学术人士,都会有一场无奈的婚姻。

伴随着共产党的成立,影片即将落幕,我想说的是,影片会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历史永远都不会落幕。

中国之觉醒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牺牲,是信念的坚守。

谨以此片献给那些革命先驱者们,历史永存,国家腾飞,都源于你们的坚守……

《觉醒年代观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