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时间:2024-06-16 22:35:47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7篇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7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传》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知名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

曾国藩: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ao)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结就是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之所以说他出身平常,是曾国藩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可谓典型的小镇青年。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也因此他一生崇尚笨拙,以扎实而非机巧取胜。

曾国藩的事迹,也再次印证的那句话,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1. 资质平凡,参加七次科举,都未能有功名,

2.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所以人生很多时候不要因为几次的失败就放弃自我成长。或许你再多试一次,它就能成为你进步的阶梯,一路直上。

2曾国藩踏上仕途后,带兵打仗也是靠着这股笨劲儿。他讲究“结硬赛、打呆仗”。作战时,每到一个地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营扎寨,而且要求质量非常高。墙必须是高八尺,厚一尺,壕沟必须修到一丈。湘军作战时,基本不主动出击,总是诱敌出击以逸待劳然后后发制人。太平军虽猛,但是面对湘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法也是毫无对策。

正是这种“打呆仗”的理念,到了后期曾国藩的军队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这种方式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决,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3.到京城做官的曾国藩,看到了自己与京城官员之间的差距,开始出现了自卑与焦虑的心态。这番景象多像刚迈出校门的我们,在新岗位的报道,却发现有如此多的高手,每个人都有优秀的才能,审视自己,似乎以前的不可一世在此不足一提。

4.,三十而立,,他立志学做圣人,研读经典,广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京期间飞速升迁。曾国藩在此期间做出了一个让他收益终生的决定,开始写日记。每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反省与成长。而事实证明,这个坚持了一生的好习惯,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5.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

曾国藩的日记体例特别,每日日记分为八栏,分别为“读书”“静坐”“属文”“作字”“办公”“课子”“对客”“回信”,每日按格填写

除了坚持写日记外,他还给自己制定了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试问即使到现今社会,能有几人可以做到给自己定下必须执行并能坚持的军规。别说军规了,睡前可以坚持不玩手机都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但凡能做到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还有一点,也是在京城做官时做的正确的事情。谨慎选择交友,把择友当作人生的第一大事。曾国藩的这一生朋友无数,这些朋友关键时候给到了他非常重要的帮助。无论什么时候,结交一些能帮助到自己的朋友,是非常有用的资源。

每日的日课:

一、早起,不赖床。

二、每天静坐一个小时。

三、每天坚持读20页书,看完这本,再摸下一本。

四、谨言,时刻警惕不乱说话,每说一句话都要慎重。

五、养生,控制房事、节制饮食。

六、勤记笔记,专门记与朋友聊天谈到的各种有启发、有趣的事情。

七、每月完成固定任务,即完成既定的几篇文章和诗。

八、练字,每天饭后练习书法半小时。

九、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要出门找朋友瞎聊天。

  纵观一生:

1曾国藩的一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无一不成为了晚清重要的历史推动者,比如李鸿章。这也是我最佩服的地方。一个人优秀并不能对历史改变什么。而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改变这个社会格局,使其积极向好,才是最伟大的地方。

2他善于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天下大乱之际,一介书生独创湘军,统率群雄。对抗太平天国,屡战屡败,甚至两次投江自尽,多次深陷绝境。47岁时更被皇帝弃用,陷入人生低谷。

3蛰居老家两年,他反思自我,最终大悔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位极人臣。

4他眼光长远,审时度势,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落后观念,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5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精进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总结:

1、立志

2、日记

3、挺

4、反思

5、善:善心

6,善于用人

7、忠信

8、不忮不求

曾国藩的一生,立功、立德、立言全做到了

1立功,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谓不大。

2立德,他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五十年后相继主宰了中国的两个大人物——蒋介石和毛泽东,也不约而同地把他当作过自己的精神偶像。

3立言,他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对理学身体力行,登堂入室,造诣很深。留下了洋洋数百万言的全集,其精深博大之处可以让学者终生沉浮其中,其家书语录更让直到今天的普通人受益匪浅。

启示

1写日记,自我教育。

2、多读书,多读一些经典的.书,历史书。在有限的生命中一定程度上能看到更多的行为、性格、命运、经历相关的东西,更容易看清一些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次的东西。

最后

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

……此处隐藏3011个字……仰的人,常以圣人之心要求自己。

经历了三个皇帝,包括慈禧垂帘听政的同治,从七次科考失败到翰林院,到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天津教案等等,说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也说不上,毕竟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那不是一个人的失败,是整个政权的腐败。

但他一介书生,创建湘军,统率群雄,带兵打仗,曾两次绝望到自杀被救,到后来力挽狂澜,剿灭捻军,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没呀。就连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称之为偶像。

除了建功立业外,他还成就了很多人,还培养了最得意的弟子李鸿章,李后来的造诣也输于师傅,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全别人也就是成就自己。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6

近日,拜读了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传》,感慨良多。纵观曾公之一生,从科举“七不中”到翰林帝师,一介书生,草创湘军,平内乱,几经生死,倡洋务,开眼看世界。立德、立功、立言、为师、为将、为相,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名满天下人不妒,功高盖主主不疑,无愧千古完人。曾公之智慧值得终身学习领悟,我年少浅薄,妄自分享两点个人体会。

一是下笨功夫。“大道至简”,“天道忌巧,去伪守拙”、“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公大智慧的最好体现。要终生保持“笨小孩”的空杯心态,下笨功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不走捷径,不学投机取巧,不计较眼前得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用恒心和毅力扎实走好每一步。保持韧性,日拱一卒,死磕到底,终能星火燎原、水滴石穿。

二是心诚。“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有善念,方得始终”、“其身正,不令而行”,心诚要有必胜的理想信念,更要有真诚待人的坦荡从容。曾公之一生,光明磊落,心胸豁达,内圣外王,把一个“仁”字发挥到了极致。不耍小聪明,不阳奉阴违,不两面三刀,学会感恩,有包容万物之心,保持一份善念,恪守君子之道,精诚所至,方能金石为开。(景天宇)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7

在耻辱中忍辱负重

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资质较差,无论是智商还是身体状况,与常人相比都处于弱势,这估计是和基因与环境有关,曾国藩的家乡至今还是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带,那个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聪慧,曾国藩的父亲在家教十分严厉的条件下,仍然连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败而告终,曾国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读,六次考试均落榜,还受到了考官的当众讽刺,然而也正是这次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曾国藩竟咬牙发奋,第七次终于成功,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五次耻辱,分别是:刚才所说的参加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金銮殿中向皇帝奏折,为解释清楚画了一张图表,但“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因不满官场的恶俗风气及皇帝的浑浑噩噩,公开批评皇帝并被“京师权贵唾骂”;由于治军手段太过强硬,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还有最后的,由于触及了当地官员的利益而引发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多挫折?其实他的心确实是好的,一直想维护大清朝的长久统治,一直想为百姓谋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时却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也就是咱们今天常说的“愤青”,而且总感觉,自己是圣人那么别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质,自己是忠诚的,那么反对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王朝的,这个逻辑就很危险,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这很可能会触犯到很多人,或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国藩后来也反思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并开始转变,其实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经历过官场的磨炼,由正直变得圆滑了,由洁身自好变得阿谀奉承了,其实并不然,虽然他的行为方式转变了,但忠于大清、造福人民的心丝毫没变,他的这些转变只是为了能在官场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首要前提。除此之外,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忍辱负重的大心脏,这么多屈辱和艰难险阻,放在其它人身上估计精神早已崩塌,但曾国藩硬是挺了下来,因为通过早期读书受过经典文化的熏陶,曾国藩始终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伟人,而这种精神,绝不容许他遇难而退!

在愚笨中克敌制胜

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天生愚笨,但时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再难的事也要以强硬的态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军也是如此,曾国藩从不选有官场经验的军官,也从不选有作战经验的战士,而是“选士人,领山农”,专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做将领,专用长时间在山间劳作的农民做士兵,其实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些将领虽然都是文人,但都经历过理学思想的熏陶,从而对自己对国家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往往更加勇敢,更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其次没有官场经历的人更朴实,更容易改造和教化,这也符合曾国藩十二个字的选人标准“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这也是为何湘军总能保持高效率的原因。

曾国藩的作战手段也很独特,他的做法是“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要攻城时,先把自己的营寨扎得十分牢固,这样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进攻对方,攻城的方式更别具一格,先在城外挖两道长壕,以阻断城中的粮草接济和城外的援军攻击,然后再把城池团团包围,硬是让里面的人粮尽弹绝,困死在城中,所以曾国藩的作战方式也是相当笨拙,等战争结束,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军改变了。

所以,当时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在疾病中获得重生

曾国藩的身体素质确实很差,一是因为天生身体底子就不好,二是后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又事务缠身,所以身体状况更加恶化,还没到三十五岁,曾国藩就已经出现了早衰的征兆。在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中,我们能经常看到他被疾病折磨的苦状。首先是耳鸣,非常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次稍一用脑就会头昏,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然后是身上大面积长癣,奇痒异常,经常让他痒得彻夜难眠,抓挠得满身是血;然后是失眠,经常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有眼睛渐渐失明,曾国藩36岁时就已经开始戴老花镜,到了46岁,老花镜也不起作用了;另外还有血压高、眩晕、经常腰疼、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得过疝气、经常牙疼、出汗很多等等,所以我们发现曾国藩几乎全身是病。

我真的无法想象,疾病缠身的曾国藩是如何熬得过度日如年的病痛,在身体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又如何经受了那么多耻辱,顶得住那么大的精神压力。曾国藩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强”,一个是“勤”,即便是有重重困难也要顽强拼搏,人的一生不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来,随波逐流,而应该逆着自己的本性,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成就事业;其次一定要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用心天下无难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读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曾国藩的艰苦卓绝而感动,无时无刻不被他的砥砺向前所折服,他靠着顽强的精神,把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逼到了极限,越过了极限,每天承担着超过普通人十倍的工作量,发挥出超过上天赋予的十倍能力。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英雄!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