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读后感

时间:2024-06-16 22:36:53
《空谷幽兰》读后感7篇

《空谷幽兰》读后感7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空谷幽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空谷幽兰》读后感1

这是难得的一本揭示隐士文化的书。难得的是作者是一个外国人,更难得的是他的中文(包括古文)非常好,比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要懂中国文化。隐士是我国古代一帮特殊群体,他们内心坚定,意志强大,目标明确;他们中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没什么文化的山里人,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他们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全部都幽居在崇山峻岭之中,特意的隔绝一切人际交往,独立出人类社会。本书作者不辞辛苦,亲身游历这些人迹罕至之处寻访此类隐士,并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一部分思想状态。这些都是以平叙的写法记叙,没有作者的评论和思考,也许作者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告诉世界有这么一类人吧。看完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对隐士文化产生更深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清高范儿为特征的隐士人群依然和我认为的一样——要么假清高要么蠢清高,最后一种真的高....而第二种隐士——宗教隐士,则依然是不懂。他们的目的,他们的世界观,是什么让他们具有如此虔诚的信仰,统统依旧是迷。所以读完这书基本就是跟着作者去了趟名山大川,却可惜并没有和隐士们有深入的交流。当然我这辈子都是不会去寻找隐士的,因为太苦了。

所以正如隐士们说的那样:无法持戒就无法静心,不能静心就不能修行,不能修行自然也不可能开悟或者飞升了。但我若都不知道修行的目的,我又怎么会选择走这条路呢?特别是这条路如此的艰苦并且还可能会走不通。

《空谷幽兰》读后感2

终南山之旅,让比尔·波特写出了这本《空谷幽兰》。作为美国一个著名的汉学家,波特还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诗集》、《菩提达摩禅法》等著作的英文版。他作为第一个追寻中国隐士脚步并为之作书的人,《空谷幽兰》出版后在国内引起了对终南山隐士近20年的关注和讨论。比尔·波特信奉禅宗,在台湾出家三年半,修行14年,娶了一位台湾女子为妻。知道这本书的因缘是在20xx年某日的一份晚报,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提到了此书,后就一直想找来看看,想不到5年后才得以遇见。

这是一本关于隐士的书,在今天,隐士已不是我们类似于“商山四皓”的理解了,为逃避做官,为逃避乱世而隐居,而是专指修行的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对隐士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行,虽然各人修行的起因不同,但目的都一样,最终为了获得生命的圆满和提高生命的层次。隐士的修行生活很苦,但物质的匮乏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心灵的宁静。书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遇到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看破红尘,红尘是代表有物,不可能全部放下,但我们要做的是不让红尘来控制,让它来来去去,接受最终人都要死的这个事实。从这个层面看,隐士们的修行,为解脱生死作了有意义的贡献。他走访的终南山是一座历史名山,古迹众多,作者很自然的看到许多被文革破坏的地方,虽然书中都是轻轻带过,但看后却让人很痛心。

作者在写书的时候没有对佛教道教还有隐士做一点评价,也不提出自已的意见或看法,属于一本纪实类的书籍。书挺好,不错!

《空谷幽兰》读后感3

大学老师偶然地提起,周围高楼还未林立的时候,从我们的大学远眺便可看见终南山,引人无限遐想。千峰叠翠的终南山却是隐士的天堂。“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之后竟能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只是,隐士还存在吗,亦或早已成为了古老的传说?

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的我们,很难想象有那么一群人与这纷纷扰扰的时代脱节。然而,当有人告诉比尔·波特大陆的隐士传统不复存在时,这个美国人却与自己的摄影师好友毅然踏上了寻访终南山隐士之旅。

说到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诗和酒,我们再熟悉不过。除此之外,在我的印象里,他们似乎只是一个人转换了时空和身份地出现,之后又不着边际的消失,“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但,或许只是一句话却似蝴蝶微微振翅,带来的风暴却向着中华文明席卷而来。譬如这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知言者姓甚名谁,却是知之者甚多。正如比尔所说,“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最古老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饶是时光流转几千年,仍是如此。

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也无法否认他们的智慧,这智慧是隐者在独处中变得更为智慧,更为仁慈;是在日月光交替的山之巅,他们清澈的眸,是苍鹰飞翔过铭心的眼,锐利地洞悉世事。他们懂得要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一山一泉融为一体。他们懂得顺其自然,最简单而又最难做到的生存智慧。时过境迁,比尔发现中国的隐士传统不仅保存的很好,而且是中国社会很有活力的部分,这一点让我惊讶。

《空谷幽兰》读后感4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对于逃离红尘,追求寂静的隐士来说,他们在追求道的时候,要抵抗的是孤独,寂寥,与贫乏的生活,衰老的身体。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独自隐居的一位尼姑,她说,她很孤独,小茅屋的屋顶漏水了,她修不好。在她这里,我感觉到了真实。我们向往的隐居,是飘飘欲仙,是幽林仙人,是弹琴长啸。然而现实修心的路上,却是孤独寂寥,贫乏困苦。或许对于修心之人而言,这是一种修行。但这位女居士却让我们看到了真真修行的苦:生活的贫乏尚可抵御,来自心灵的空旷荒芜足以使人恐惧。

大隐隐于市,少去了生活物资上的烦恼,于修心却是增加了更多阻碍。与隐于野相反,他们在修心之路上,要抵御的是来自尘世的世俗、道德、利益纷争、喧闹……这条路更难更苦,诱惑更多。

但不论是在哪里隐居,不论以和种形式儒修也好,佛修、道修也罢,极其认同里面几位隐士的观点,这一切只不过是殊途同归:他们对于道的最求都是一样的,一样的献身于自己的理想境界。

个人认为,不同的宗教他们的终极都是一致的,都是在追寻一种心灵上的皈依。不论何种修行,最后都是修心。

读书亦是修行,我的修心又到了何种境地了呢?

最后,很感谢随着作者游览了终南山,见到了隐士这个雅号背后真实的一面,若是此生有机会,一定要去终南山看看,就暂且在此许下这个愿望吧!

《空谷幽兰》读后感5

初次接触美国当代作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是通过樊登读书一个小时的粗浅了解。

《空谷幽兰》这本书名顿时吸引了我,作为生活在繁华城市的平凡人,所寻找的是一席脱俗了空,并能生活在我心向往之地。同时樊登对本书的剖析以及他磁一般的声音让我被《空谷幽兰》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

还记得复旦大学陈果那句话:只有美德才会向磁石一样吸引美德,只有智慧才会像磁石一样吸引智慧。这一方幽宁之地也犹如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我,让我策马扬鞭迅速的奔驰而来,翻阅畅读。

本书是朴实的,介绍了比尔.波特先生在中国终南山寻找隐士的点滴记录。当他每一次所踏入幽谷终南,与隐士师傅对坐闲聊,不被任何一丝凡尘所侵扰,他所探寻着古代隐士儒释道隐士所居住的地方,找寻着当今所留下的足迹。

朴实的隐士生活或许才让我们真正明白活着的意义,不求繁华舍去杂念,专心修行之路,这不正是空谷中一抹暗暗幽香。亦或是在孤寂中才能够真正的找寻到人生成长的“洁净”。

社会是嘈杂的,生活是繁琐的,过多的嘈杂、繁琐在当今的生活中让大家不知道我们真正的取舍,生活中的贪嗔痴,找寻到我们所需要的“梦想”。

在处事做人方面,能够更真切的看到世俗,应对社会中的人际,找到真正可交应交之人。懂得生活中的“舍与得”。

《空谷幽兰》读后感6

读的不用心,不敢妄评,只是略微记一下书的大概内容:

看完了《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这两本书,如果我把它们说成是两本别开生面的`旅游指南,不知道这样评论是不是对,一本是讲述隐藏在深山的道士,一本是讲述住着和尚的寺庙,作者的讲述很是幽默,历史和当今衔接的毫无缝隙,一个外国人,对古代的故事了解的那么多,真真的是让人佩服。

感觉禅和道都是很深奥的,那些类似于文言文的文字——甚至比文言文更让人不知所云,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读,慢慢的理解。

我去过的寺院不多,很早以前去过少林寺,去只是单纯的去爬山,现在对少林寺已没有了任何的印象。

16年去过开封的相国寺,寺院里游客甚多,香火旺盛,寺院里的和尚诵经念佛,好像只是为了让游客拍照,摆摆样子而已,呵呵,我这样说似乎对一心向佛的师父们有点不敬了。

对于修行的人,我很想知道他们最后的开悟,悟到了什么呢?比如说一个禅师说的“吃茶去”,悟性高的人就会醍醐顿开,还有那沾花一笑,哎呀,不懂不懂,真是太深奥了,总是看的一头雾水。

这尘世,我们看透了,便是看透了,我们看开了,也便是看开了,而禅和道却是我无法深入的神秘世界,也许这就是无缘吧。

莫要笑我写的这不伦不类的文字,我也不知道我写的是什么!

《空谷幽兰》读后感7

本书某些内容虽并不十分“严谨”,不过反而提升了“趣味”,毕竟只是本游记。纵观历史有无对错呢?不好说!何说道、儒、释、佛?不说好!寻隐士不是说隐士?不能说!追寻作者的一路上,总感觉谈话刚刚开始,就因为种种因素不得不“离开”,这种让我欲罢不能的感觉,硬生生的戳破了蛰伏在我内心深处那一道道片面、肤浅和有限的知识观念、和了解,血淋淋、赤裸裸、有点过瘾!

什么是隐士,各人理解不同,所谓隐士,既有内心之隐,又指涉一种生活方式。修佛与修道虽是修心,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之历练,最艰难之处在于排除环境的干扰。藏之名山的修行之道对于断除杂念,与天地共鸣,无疑有着一点点“绝妙”的功效?待思考定论!

虽然那么多了不起的人好像都有过做隐士的经历,相对于做不成或也没打算做隐士的我,却也有必要找寻属于自己的那片心灵净土,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良知的告诫,浇灌智慧的甘露,等待在时间中,绽放一如僻静空谷中的幽美兰花。

丘吉尔说过愿意放弃整个印度殖民地,也不愿放弃莎士比亚;那么多人做隐士又闭关的,我选择来护关好了,因为我不想也不愿去选择做这种隐士呀!我对自己理想隐士生活的定位是:我就随便隐在我自己的一蔬一饭、一针一线、一朝一幕里!

《《空谷幽兰》读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